标准之争本质是产业话语权之争。截至2025年6月,全国团体标准总量突破10万项,覆盖新能源、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,其市场化响应速度较国家标准快3倍以上。理解团体标准的运行机制,已成为企业战略布局的必修课。
规则起源:谁在发布团体标准?
依据《标准化法》第十八条,依法注册的社会团体是团体标准的唯一发布主体,具体包括:
学术组织:
以推动特定学科领域研究与发展为核心目标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。成员主体为高等院校、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,聚焦基础理论创新与技术前沿标准制定,标准内容强调科学性与前瞻性。
产业联盟:
由产业链关键企业自发组建的技术协同联合体,以解决共性技术难题或抢占市场先机为目标,标准制定主体为盟员企业(通常含竞争者),标准内容高度聚焦产业化落地路径。
行业协会
代表特定行业整体利益的法定社会组织,成员覆盖行业全链条(生产/销售/服务),标准制定侧重行业规范与秩序维护,具有政府认可的唯一性行业代表地位。
规则诞生:团体标准如何炼成
01 提案突围
企业/机构提交《立项建议书》,需论证三大要素:
市场缺口:现有标准体系未能满足的市场需求或技术管理真空。
技术可行性:标准所涉技术方案可实现性与稳定性的科学判定。
产业协调性:标准与现有标准体系及产业生态的兼容程度。
02 联合起草
牵头单位组建工作组,成员需含产业链关键角色。如宁德时代在电池回收标准中纳入材料商、车企、回收厂。
技术条款争议点需通过试点验证,某物流团体标准在京东、顺丰分仓测试载重参数)。
03 意见博弈
公开征求意见时,反对意见超15%需重启论证。参考《民用无人机噪声限值》因厂商争议三易其稿。
04 专家裁决
审查委员会实行利益回避制,起草单位人员不得投票。
采用技术一票否决权。
05 生态运营
发布后需配套应用推广会,如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28城巡讲
每3年强制复审,淘汰率约12%。
规则参与:企业如何掌握主动权?
企业参与深度决定价值转化效率,可分层突破:
战术层:基础参与
通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跟踪目标领域立项动态;
在征求意见期提交技术建议(成功案例:三一重工修改工程机械远程监控标准数据采集频率条款)。
战役层:深度介入
担任参编单位:
① 选择与主营业务强相关标准(如光伏企业优先参与组件衰减率标准);
② 提供不可替代性资源
③ 配置专职标准工程师加入工作组(建议占成员总数≥20%)。
主导专利嵌入:
提前签署FRAND(公平合理无歧视)许可协议,如中车集团在轨道交通通信标准中授权5项必要专利。
战略层:生态绑定
联合下游用户制定应用型标准。海尔联合红星美凯龙制定智能家居展厅设计规范,带动配套产品销售增长37%;
推动团体标准升格为国标/ISO标准,如大疆无人机定位技术通过团体标准验证后写入ISO 21384-3。
风险控制:规避三大陷阱
从合规者到定义者的跃迁
团体标准已从“补充文件”进化为产业创新基础设施。对企业而言,参与价值不仅在于文本署名权——当技术方案通过标准转化为行业准入门槛时,企业实质上完成了从市场竞争者到规则定义者的质变。在团体标准这片试验田中播下种子的企业,正在收获未来十年的产业话语权。
上一篇:强制性标准、推荐性标准、国标、行标、企标.....标准规范的属性和等级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