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说现在建筑行业是寒冬,熬一熬可能就过去了,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行业下的一些暗流汹涌,才会发现原来这个行业已经开始了深度洗牌。
01数据透视:一场5000万人参与的效率革命
住建部发布的消息表明,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数,在高峰期达到过6184万。但到2024年6月时,实名制管理平台记录的在岗人员数量,已经减少到3271万。即便如此,也不能说行业在衰退——在同一时期,建筑业总产值成功地上升到32.7万亿元,比之前提高了5.3%。更明显的变化是,人均产值从41.8万元迅速地增长到82.3万元。这个结果清晰地显示,靠“人海战术”为主导的时代已然悄悄地结束。
在深圳前海的一个超高层项目中,8台抹灰机器人平稳而有序地,顺利且高效地,取代了200名工人,施工误差被精确且可靠地,控制在了1.5mm以内,你可能说它价格贵、环境适应性差。
但我研究后发现:1)虽然抹灰机器人价格高约45万/台,但是量产一定会带来价格大幅下降,这和我们以前的昂贵的固定电话是一个道理;2)抹灰机器人在大面抹灰下的效率1台≈13人;碰到一些环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方配合人工完全可以解决问题,总体效率还是大大提升了!3)很多国央企,已经开始慢慢使用,这在以后人工费越来越贵的确定性下,必然成为大趋势。
在上海临港的智能建造基地内,BIM工程师借助参数化设计,清晰而简练地、迅速且准确地,将图纸,纸修改次数从78次压缩至5次。
这些暗流中的发展,正在揭示一个真相:也许行业是在衰退,但在此过程中,市场正悄悄通过提升技术密度来替代人口密度。
02价值重构:从关系红利到专业壁垒
2023年,住建领域的招投标大数据表明,电子招投标的比例已经上升到91%,而围标串标的查处数量,较上年同期急剧减少了63%。
一位央企的项目经理平静地表示,“当前资质审批已经全面进入电子化时代,评标专家也由AI系统随机进行分配,依靠关系运作的空间因此被显著缩减了80%。”同时,住建部积极推进资质改革,正式取消了施工三级资质。仅在2024年上半年,就有113万家建筑企业主动办理了注销手续。
正如所有行业的发展中后期必然是优胜劣汰,真正有能力、能提供价值的专业人士会得到价值的重估一样,建筑行业市场的天平也开始在奖励专业者:
深圳特区建工集团装配式工程,3-5年经验者平均月薪达2.1-2.5万元,5年以上经验者年薪可达25-36万元,甚至超越部分金融业同龄段水平。
中建三局BIM正向设计团队,用数字孪生技术将项目整体利润率提升2个百分点.
90后项目经理张薇带领团队研发的"智能放线机器人",将测量效率提升200%以上
(ai眼镜使用后未来还要带啥图纸哦)
03生存法则:专业主义者的黄金时代
在行业阵痛期,三类人才正迎来爆发式机遇:
1.技术融合者:掌握BIM+GISIoT(一种集成技术框架,结合了建筑信息模型(BIM)、地理信息系统(GIS)和物联网(IoT),旨在为城市规划、建筑设计、施工管理以及设施运维等领域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服务)的建筑全科医生,某头部设计院为此类人才开出近百万猎头费。
(某公路项目BIM+GISIoT应用范例)
2.精益管理者:能驾驭ERP系统与建筑机器人的新工长,某些央企试点项目显示其管理半径扩大5倍。以后很可能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平台操作和机器人操作!
(某公司ERP系统界面)
3.场景创新者:某90后创客开发的"高空机器人",让高空船舶除锈作业风险率降低为0,2021年中,上海中远一次性采购了24台船舶除锈机器人。
(许华旸史河科技发明的“高空作业机器人”)
住建部智能建造专家委员会预测:到2030年,建筑业将形成200万,高端技术岗+800万,智能操作岗的新格局。那些能够操作建筑机器人,并且会调试智能算法的复合型人才,正在重新构建行业价值分配体系。
04重生之路:在废墟上重建专业尊严
当某县城包工头,老李在农民工夜校学习无人机测绘时,;当985土木硕士,王然转型为建筑碳排放咨询师时,;当54岁的钢筋工,张师傅考取装配式构件安装资格证时——这并非是悲情的叙事,而是专业主义者的觉醒。
建筑业未曾消逝,它仅仅褪去了那犹如草莽般生长的外在模样。当那高耸的塔吊之林转变为机器人的阵列之时,当原本的酒桌文化转化成技术方面的研讨之际,当“搞工程”这一表述变为“做产品”之时,这场由5000万人共同参与的进化历程,终究会铸就中国建造所拥有的全新尊严。